找到相关内容59篇,用时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谈在家戒二三事--惠空法师

    胎,更何况是都市的妇女更甚!而台湾,即使是生了三、四胎,很多妇女同样也有堕胎的情形。 我们回过头来看,在今天因为堕胎的普遍性,或者不愿意扶养子女的观念,或优生学的心态等等不愿生小孩的心结及外在因素,...

    惠空法师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220480373.html
  • 积大阴德,能改变相格、气色,使命运转好的七大具体方法

    父母的扶养,得不到普通儿童所拥有的母爱和家庭温暖,生下来就饱尝孤苦伶仃的辛酸,在童稚的心灵上受到了永难平复的创伤,他们的境遇是人生一大不幸。他们需要母爱般的怀抱,心灵上的安慰和良好的教育。 我们用...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7141383067.html
  • 新兴佛教与禅门净土——福胜庵

    这些收入维持着庵内的香火, 1994年的时候还在县民政局领养了一个女婴,把她扶养供书教学,由于是在现代的学校接受教育,这名在福胜庵长大如今已经读初中二年级的女孩并没有要为咸静接续香火的意愿,她更希望能在...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13165593580.html
  • 佛教道德的现代意义

    扶养好儿女。 关于夫妇之道,据《善生经》和《优婆塞戒经》说,丈夫至少要以五事敬妻,一者以礼相待;二者不轻视不傲慢;三者时常送礼物予妻;四者保证妻子的衣食住行;五者关心其亲属。而妻子对丈夫则应当:尽心...

    释本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4850835.html
  • 发扬佛教道德精华--为以德治国服务

    决定;不顶撞反对父母;支持父母的正当事业。同时,父母对待子女至少也要做到五项,即要教子女为善;制止子女为恶;慈爱子女;为儿女的婚姻工作着想;扶养好儿女。  关于夫妇之道,据《善生经》和《优婆塞戒经》说...

    释本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54753475.html
  • 佛门七观利和谐

    名为戒……是世、出世问,莫不以孝为本也。”《佛说善生经》提出子女必须以“五事”来供奉父母。一是要为父母增添财物,这是孝养父母的物质保证。为了扶养子女,父母作了多少付出,子女成人独立了,理应为父母作点回报...

    姚南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92160240.html
  • 建立佛化家庭实现人间净土

    )小菩萨的培育  一旦生孩子,不论是男、是女,都应欢喜欢迎,悉心扶养,教育成人。夫妻不是怨家,子女也不是讨债鬼,子女是来帮助你成长,来促成你履行父母的义务,所以是你的小菩萨;要对子女付出耐心和慈悲心,...

    慧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91865504.html
  • 青州隋仁寿元年《舍利塔下铭》石刻考鉴

    ,便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史载隋文帝生于“冯翊般若寺”(6),父母把他托付给神尼智仙扶养,直至十三岁才回到父母身旁。早在隋文帝七岁时,养母智仙就对他说:“儿当大贵……佛法当灭,由儿兴之”(7)。隋文帝...

    李森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8384889033.html
  • 佛化家庭的生活指南

    如果是那样的话,就变成忘恩负义的大不孝。   一旦生孩子,不论是男、是女,都应该感到欢喜、欢迎,悉心扶养,教育成人。夫妻不是冤家,子女不是讨债鬼,他们来帮助你成长,来促成你履行父母的义务,所以是你的...

    圣严法师

    |佛化家庭|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8/100919274.html
  • 励志·敦品·警惕

    有大胸襟,方有大格局;有大格局,才能成大事。   退后,是为了跳得更远;压缩,是为了弹得更高;  休息,是为了走得更长;韬光,是为了学得更博。   失去丈夫的寡妇必须擦干眼泪,才有力量扶养子女; ...

    星云大师

    |星云|格言|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7/17515510378.html